臺中中央公園

主要設計特色


中央公園以「智慧」、「低碳」及「創新」理念設計,藉由太陽能光電板發電系統設置,成為能源自給自足的生態公園,公園內各項設施,如電力系統監控、園區照明系統監控、消防系統監視、門禁系統監視、瀉洪池水位偵測、停車管理系統及園區WIFI系統建置等等,均透過中央監控系統完成智慧整合,讓公園充滿智慧帶來的便利性。

強化水湳經貿園區智慧基礎及建構全臺中市智慧路燈系統,將既有LED路燈升級為智慧路燈,由路燈開關箱佈建光纖網路至共同管道地下配電室,再使用水湳區段徵收工程第七標設置共同管道地下配電室至中央公園管理所之光纖網路,將智慧路燈相關訊息傳輸至管理所,再透過本計畫建置之智慧路燈管理中心、智慧路燈管理系統及資訊交換平臺,落實本府發展智慧城市基礎,提供市民道路照明以外的創新加值服務。

創新:營造多元跨域的創新都市。

智慧:提供智慧服務的宜居城市。

低碳:對環境友善的永續城市。

公園結合氣候變遷與地景紋理為設計主軸,保留整個水湳經貿園區一千多株既有樹木,新栽植高原生種比例的樹群,擁有豐富多樣的植栽。而藉由上百座的智慧市民感測裝置,可持續進行環境監測工作,長期累積的環境資料將成為台中市重要的知識庫。公園亦導入Rudolf Steiner的人智哲學理念(十二感官)實踐於公園空間裡,使公園成為絕佳的戶外教育場所。

太陽能光電板

另一方面,結合綠色能源的設計概念,利用地面停車場的垂直空間,以遮棚方式設置高達一萬平方公尺的太陽能光電板,提供舒適宜人的停車環境。台中中央公園的每個階段都有其吸引人之處和教育意義,隨著時間過去將成為台中市標誌性的都市森林。

滯洪池

中央公園利用地面紋理的結構-包括水文,地形,土壤等,並結合大氣氛圍-溫度,濕度及工氣汙染等因子,作為設計的概念。將一系列的地景及大氣氛圍的分析層層套疊後,區分出公園叫為舒適的空間場域,並融合自然與人造設施、或緊密獲鬆散的排列於園區中,以凸顯出各區不同的感知特色。園區景觀由北往南發展,公園地景所延伸出來的人工地盤覆蓋住部份的交通路網。公園內的丘陵在遼闊的地平線上,界定出南北連續的視野,公園的五處大型橋梁隧道(北方的休息區、東邊的螺旋中庭、中間的遊戲區、東側的天空穹頂、林間空地)地形起伏形成隱密且具安全感的空間。

  • 公園的五處大型橋梁隧道-中間的遊戲區
  • 公園的五處大型橋梁隧道-北方的休息區
  • 公園的五處大型橋梁隧道-東側的天空穹頂
  • 公園的五處大型橋梁隧道-東邊的螺旋中庭
  • 公園的五處大型橋梁隧道-林間空地

多變的地型在雨季時將水流導引至滯洪區域,在乾季時則提供了多功能活動空間的可能性。

中央公園不僅有各式各樣的水岸、花園及廣場,部分空間則以魯帶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的教育理論,呈現出12感官體驗空間-談論、味覺、聽覺、平衡、思考、視覺、動態、自我、觸覺、溫度、嗅覺、生活,提供市民們在旖旎風光之中多樣的感官體驗,以及娛樂、聚會或散步的戶外環境。